第12版:奎星楼

麦收遐想

张雪雷

  又到麦收时节,我已经三年没回家收过麦子了,今年也无法回去。
  自从在县城谋了一份教书的职业,然后安了家,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如今麦收时节,学校不放假,我要工作。孩子要上学,抽不出空,也得不出闲,回家收麦子似乎又成了一种奢望。
  有时,我想为什么现在不像儿时那样,放“麦忙假”,一放放个十多天。如果那样,我就可以带着老婆孩子回老家收麦了。望一望无边无际金黄的麦田,抚一抚长满麦芒的麦穗,听一听收割机劳作的轰鸣,摸一摸堆积如山的麦粒,帮一帮年迈的老父亲,扛一扛沉重的麦袋,体会体会丰收的喜悦……
  想着想着,思绪情不自禁回到了遥远的过去。
  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当时还在上小学。我们村因为贫穷与落后,收麦还没有用收割机,纯手工镰刀割麦,碾场摊晒,用三轮车拉着石磙或磨盘碾压,起场,拢麦,扬麦,然后晒干进仓,几亩地不折腾个十天半月,根本完不了事儿。偶尔中途遇见小雨,麦收时节又会延长。一千多年前的唐诗“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景象,在当时的农村也没有多大改变。
  如今村里富裕了,收割机下地,效率大幅提升,几亩地在两三天内基本完事儿,方便快捷了许多,人也没那么忙碌劳累了。可是,我的农民父母却年迈了,两三天的忙碌对他们来说,也不容易。
  我曾劝过父母放弃种地,他们却坚决不同意,即使在我要了二胎,家里变得异常忙碌的时候,他们还是坚持要种地,“不用你帮忙,你上你的班,收庄稼的事儿我们会想办法”。
  他们这样说,但我还是担心老父亲一个人忙不过来,因为母亲要在县城帮我们照顾孩子,并接送上下学,并不能回家帮他。除非赶上周末,我和妻子不上班,可以照顾两个孩子,母亲才能匆匆回老家,然后又匆匆过来。
  “种地有什么好呢?又忙又累又挣不着几个钱。”我曾经向父母抱怨说。但不管我如何抱怨,他们对种地都有一种执着,特别是种小麦。我的岳父也是如此,今年特意坐着高铁,从南京回老家,收三四亩地的小麦。高铁票也不便宜啊!很多人可能认为不值得。
  “难道种地就是为了挣钱?”我不由得反思。陶渊明辞官,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与挣钱何关?我的父辈,他们这一代人,经历过贫乏艰辛,如今生活富裕,种地也不再是谋生的手段,为什么他们还坚持种地呢?我想可能是一种对土地的依恋,一种身为农民的敬业,一种对丰收的希望,一种旅居异乡回家乡的“借口”,也可能是寻求一种历尽贫穷困苦后的踏实,毕竟我们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千年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