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周刊

探访颍上最早县城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武万勇/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自有文献记载以来,颍上县城城址因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经历过多次变迁:西周时期的慎国都邑、春秋时期的慎城、秦汉时期的慎县县城、新莽时期的慎治县城、曹魏时期的慎县县城,城址在今江口镇汤圩村古慎城遗址;南朝宋设楼烦县城,隋朝时该楼烦县城为颍上县城,以上治所在今王岗镇郑城遗址;唐代武德四年(621年),颍上县城移至今城北十二里店孜,宋金元时期未变,以上县城在今城北十二里店孜;到了明朝天顺四年(1460年),颍上县城南迁至今县城所在地。换言之,现在的颍上县城距今已有560多年建城史;而最早的颍上县城古慎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在江口镇汤圩村,至今仍保留着古慎城城垣遗址。

  一片麦田中古慎城遗址
  隆冬时节,记者慕名来到汤圩村,寻找先民留下的足迹。位于汤圩村北边的古慎城遗址,目前是一片高出地面约二三米的台地,上面长满绿油油的麦苗,西北角有一片低矮的灌木杂树,在冬日阳光照耀下,远处村庄飘来炊烟,周边显得十分安静。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那些占卜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依稀记录着当时发生的故事。据考证,古慎城始建于西周末期,具体兴废时间无确切文字记载。在南宋·罗泌《路史》中,有“慎,徐灭之”的模糊记载。徐国为何“灭慎”,《路史》并未记载。“《路史》是南宋时期的典籍,判断徐灭慎的依据值得商榷。”阜阳市博物馆副馆长杨玉彬说。
  在史学界,关于徐国与西周分庭抗礼有很多记载,比较可信的有:周穆王末年,徐偃王好行仁义,前来归顺的东夷国家有40多个。周穆王巡视各国,听说徐偃王威德日远,派遣楚国袭击徐国,杀了偃王。徐偃王的儿子迁徙到彭城,跟他们一起前往的老百姓有好几万人。

  历史记载碎片模糊
  对于这段历史,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何方岳生前有独到见解。他认为,西周时期,地处东夷的徐国比较强大,臣服徐国第32代国君徐偃王的方国有36个。当时,徐偃王率领36国的军队攻打西周王朝,向西最远打到洛阳一带,周穆王派兵镇压。“慎”这个方国可能就是徐偃王带兵西征时,因为不是徐国的属国,被徐国所灭。
  “‘慎’在阜阳地区所有存在过的方国中历史最为模糊,当时的统治阶级从哪里来、姓什么目前尚不可考。”杨玉彬说,上世纪末,阜阳市博物馆曾征集到一件古慎城遗址出土的“中邮吏印”铜印,为汉代遗物,仅能证明汉代时这里可能是一座驿站,与遗址的起源关系不大。不过,从地域上看,“慎”应当属于淮夷,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能建造这样一座城池并不容易。目前,文物考古部门并未对“古慎城”遗址进行发掘,从现有的出土文物不能判断具体兴建于何时,其历史研究价值还需要进一步考量。
  据1996年出版的《阜阳地区志》记载,古慎城遗址外城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0米,呈长方形;内城呈正方形,城垣高出地面3到4米,为夯筑而成。这里北枕济河、西靠乌江口、南临颍河,水运便利,引水方便,具备古时先民建城的区位条件。
  古城内遗留秦汉建筑构件较多,有汉素面砖、绳纹陶井圈、云纹瓦当等,历年来曾多次出土完整陶器,主要有陶缶、豆、双耳罐、双耳瓶、虎子及石磨等。当地群众说,暴雨过后,经常可以捡拾到楚铜贝、汉半两、汉五铢等古币。采访当天,记者随机拾了几块并不完整的砖瓦,带回来请杨玉彬鉴定具体年代,初步判断为汉代建筑构建的遗存。“这里可能是一座城,也可能是常规的聚落,目前没有定论。”杨玉彬说。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如果能搞清古慎城遗址的具体年代,颍上的文化根脉就不会是一团迷雾。”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阜阳城郊中学教师明智说,关于古慎城遗址,至少需要安徽省考古所及其以上研究机构专家做碳元素14测定,需要参考《国语》《春秋》等上古文献,需要参考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的研究成果,也离不开 2010年收集到的清华简,还有安大简。

  传说散落于民间
  今年79岁的李伯华退休前是江口镇夏圩小学教师,在同龄人中,是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同很多村民一样,生于斯、长于斯,对这处城池遗址的传说也烂熟于心。在古慎城遗址西北角最高处,李伯华顶着寒风,滔滔不绝讲述着当地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麦田静默,杂树无声,一切都仿佛定格在缥缈的历史烟云中。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相传这里是周武王姬发第100个儿子的封地。”李伯华说,西周灭商后,把大规模的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称“王”之后,实质上即是与周天子分庭抗礼,周穆王来讨伐他是正义之战,不曾想把当时“慎”这个小国给消灭掉了。
  “现在能看到的内城,在我记事的时候就是这么大规模,大概有100亩地。”李伯华说,那时候城墙比现在高,最少有一丈七八,相当于现在5米多。后来,遗址南边的城南生产队建房到这里取土,加上机耕作业,城墙高度有所下降。现在的城墙与城池已经连为一体,西北高、东南低,有一条没有硬化的土路从北门通到南门,是南北两个自然村居民的便道,靠近城中心的地方以前还有一口古井,个中故事被传得神乎其神。

  城池兴废日月同鉴
  在当地人的话语体系中,古慎城遗址也叫“北古城”“西古城”,内外两城总面积约3.75平方公里。内城原有4门,东西两面已无痕迹,南北为5—6米的缺口,中为通道,有下水道和古井。由于历年耕种,整个遗址平面呈浅锅底形。传说,外城属商业区,建有土城垣,且有4门,内筑有烽火台、跑马场、教练场、饮马池等,西北部乌江岸边建有望江楼,今已面目全非。
  如今,古城境内除汤圩、林庄两个自然村外,均为农田,地面覆盖黄土厚约80厘米。最近100年间,颍河曾发过几次大水,周边村庄房倒屋塌,群众都搬到古城避险。可见,古慎城遗址的城墙还具备抵御洪水作用。
  根据古慎城出土的汉代遗物推测,汉代时这里可能是当地的军事、政治、商业中心。1983年,古慎城遗址被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慎城遗址所在的江口镇因位于乌江入颍河口得名,历史上又被称为“晴陂镇”“江陂镇”“江口集”。明清时期,江口镇水运发达,是颍上县“四大古镇”之一,“颍上八景”中“映林晚照”和“江口晴波”都在江口镇境内。
  1900年前后,当地还有河南等地来的梆子艺人在此设班收徒,豫剧、花鼓灯、花挑子、旱船等民间艺人数以百计。“上世纪90年代末,当地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兴建了‘晴江商城’。后来,‘晴江路’‘晴江社区’‘晴江超市’‘晴江饭店’的命名都与此有关。”晴江社区党总支书记韩振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