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身边事

春节前夕,记者探访抗美援朝老兵

哪怕岁月模糊了记忆昔日荣光仍牢记心底


核心提示

  半个多世纪前,有一群人怀揣保家卫国的信念,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春节临近,社会各界并未遗忘他们。13日上午,记者跟随市关爱三留守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一起到太和县肖口镇探访了抗美援朝老兵邢俊和黄步隆。

  在大雪里一窝好几天

  走进92岁老人邢俊的家中,一幅翻洗自70年前底片的标准像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照片中的邢俊风华正茂。“那时候真是年轻啊!”老伴苏玉霞比邢俊小4岁,她从床上扶起邢俊,唠叨着:“现在耳朵聋了,脑筋糊涂了,啥也不记得了!”
  “还记得年轻时候的事吗?”记者趴到邢俊老人耳边大声询问,老人却一脸茫然,只有嘴唇蠕动着。记者仔细倾听,只听到“飞机、下雪了”等几个模糊发音。
  老人的儿子邢秀玉告诉记者,父亲退伍带回来的军装和勋章等物件,大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遗失,仅留下一本1954年下发的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印章的复员证明,以及一本由太和县人武部于1973年换发的写有“三等功一次”的退伍证。
  “他断断续续说了些往事。”邢秀玉说,前几年父亲偶尔会跟孩子们回忆在朝鲜战场上的事。父亲是坦克兵,经常在严冬季节设伏,在大雪里一窝就是好几天,渴了饮雪水,饿了吃炒面,任凭天空中敌机盘旋。

  在机场从事地勤工作

  对发生在半世纪前的往事,比邢俊大一岁的黄步隆仍记忆犹新。
  在那个年代,高小毕业的黄步隆是当地同龄人中少有的“高学历”。1953年12月,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航空学校第五期军械科毕业后,他便直接调到丹东的志愿军机场从事地勤工作,专门负责维修战机装备的机炮、炸弹等。
  老人说,机场当时只有两座雷达,分别布置在两座山头上。警报声一响,就见飞行员冲向战机,紧急升空作战。每当听说敌机被击落,他都感觉特别解气,“战机上的机炮都是我们地勤兵维护的,也有我们一分荣耀啊!”
  对两位九旬老兵,志愿者送去牛肉、粮油等生活用品,以及一套喜气洋洋的大红色唐装。
  市关爱三留守志愿者协会会长李亚军说,这是他们开展的“感恩奉献者,致敬可爱的人”主题活动的一部分,主要是探望慰问孤寡老人、老兵、道德模范及烈士父母等,希望通过活动开展,为创建和谐文明社会贡献力量。
  颍州晚报记者 任刚/文 王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