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重点·广告

锣鼓声中幸福来

  “叮咣叮咣叮叮咣……”初冬时节,伴随着一阵欢快的锣鼓声,10多名八里垛村花鼓灯艺术团的团员在村嫂姚德颍的带领下,再次聚在村部门前的小广场上,跳起欢快的花鼓灯舞蹈。舞蹈除了有反映沿淮群众生产、生活、劳作的内容外,还有反映干群合力战疫情、斗洪水,改变落后面貌,奔向小康生活的场景。
  颍上县赛涧回族乡八里垛村地处淮河、颍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是民间艺术淮河锣鼓和沿淮花鼓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随着村民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沉寂了多年的花鼓灯如今又跳了起来,而且还加入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崭新内容。
  花鼓灯表演队队长杨梅说:“花鼓灯是跟朱老师学习的,虽然我们跳得不是很完美,但我们很开心。”
  杨梅口中的朱老师,名叫朱文胜,是花鼓灯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之一。2017年,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八里垛村整村脱贫出列,年近70岁的朱文胜把周边几个村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排练花鼓灯,一来是想表达一下脱贫后的喜悦心情,二来也是希望将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正在学习跳花鼓灯的村民郭守美说,她在外打工约20年,回来以后看到大家都跳舞,很开心,自己也参加了艺术团。
  花鼓灯表演少不了锣鼓和二胡的配乐,朱文胜的师哥贾文堂,今年已经74岁,他8岁开始学习锣鼓,是乐队里最为年长的鼓手。
  贾文堂说,想把锣鼓各式各样的鼓点,“一窝蜂”“十八翻”“长流水”这一套完全
  教给学员,把这些鼓点传承下去。
  在花鼓灯艺术团的带动下,村里不少女性加入到群众文化生活当中,先后成立了“腰鼓队”“扇子舞队”“广场舞队”“旱船队”“花轿队”。在偏远乡村掀起了一股传承民间艺术、展现时代风采的新风。
  颍州晚报通讯员武万勇崔学泽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