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

刘雅静:村里大小事,全都记心上

本报记者 徐立成 通讯员 武艳

  “要不是刘专干帮助解决发展资金和技术等问题,俺哪能发展恁顺利!”近两年,家住颍东区冉庙乡新杨堂村的丁培献种植大棚西瓜、向日葵,收获满满,对多次提供帮助的驻村扶贫专干刘雅静充满感激。
  原来,在一次走访中,刘雅静了解到外出务工人员丁培献有返乡创业的想法,便主动对接,宣传政策,介绍家乡发展情况。
  经过动员,丁培献决定结束在外的漂泊生活,返乡发展。紧接着,刘雅静便开始张罗着帮助流转土地、申报奖补、联系专家培训技术等。如今,丁培献不仅走上了发展正轨,还带动了村里部分贫困户共同增收。
  2017年,在颍东区政协行政服务中心工作的刘雅静被选派到新杨堂村担任扶贫专干。彼时,他发现,当地村民大多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收益不高。
  “要提高村民收入,必须依托村里的土地等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种植经济作物。”刘雅静与驻村扶贫的同事反复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他立即向选派单位反映,帮助村里建起了扶贫工厂、设立了农资销售站,迈出了调整种植结构的步伐……农业企业的入驻,不但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带动了贫困户就业。
  随着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的精准落地,新杨堂村出现了喜人变化:道路硬化了、自来水通了、卫生厕所建好了,村民生活越来越好。这一切,刘雅静看在眼中,喜在心头。但他并未因此有丝毫懈怠,每天琢磨的都是东家的粉丝卖的怎么样,西家的子女赡养费按时给了吗?
  “大小事都记在心上,他对俺们就像亲人。”这是记者在新杨堂村走访时,不少村民对刘雅静的评价。年近九旬的贫困户丁纯祥一人独居,去年夏季气温高企,村里因故停水,刘雅静听闻后赶忙去超市买了两大桶纯净水送去;贫困户董中敬年老体衰,如厕不方便,刘雅静帮老董安装了坐便器……
  脚底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刘雅静说,作为一名下派到基层的扶贫干部,看到一户户百姓脱贫致富,再忙再累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