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颍上新闻

贫困村的好“管家”

——记省水利厅驻颍上县垂岗乡墩黄村扶贫工作队

本报记者 杨燕 通讯员 武万勇

  水泥路纵横交错、沟塘碧波荡漾、田野瓜果飘香、村貌干净整洁……颍上县垂岗乡墩黄村的改变,离不开省水利厅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辛勤付出。
  自2017年4月28日以来,省水利厅驻村扶贫工作队一面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情民意,一面对全村进行勘测,编制村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方案,制定村级产业发展规划,当地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3707元增至2019年的1.0484万元,村集体经济由2016年的5.5万元增至2019年的32.8万元。

  培育富民产业促增收

  2017年之前,墩黄村是颍上县典型的贫困村,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产业支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68户875人。
  面对因病因残致贫占贫困人口七成多、青壮年多外出打工的现实,省水利厅驻墩黄村扶贫工作队队通过走访摸底决定:先解决缺基础、缺资金、缺能人的问题。
  “栽下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只有配套好基础设施,才能吸引种植大户。”省水利厅驻墩黄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墩黄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郇继淮告诉记者,2018年4月起,他们整合水利、交通、农业、科技等项目,全面改造提升村内基础设施,并利用争取到的300多万元援建资金,成立了占地500亩的墩黄星创种养专业合作社。
  思路清晰之后,墩黄村的产业发展之路终于走通了。2018年以来,墩黄村先后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1户(引进致富带头人9人,发展党员种植户4人,贫困种植户35户),带动全乡250户贫困户分红,80多位村民常年在基地务工,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

  党建引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针对大部分村民文化素质偏低、脱贫能力普遍欠缺的情况,驻村工作队坚持以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并一以贯之。工作队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改善党员活动阵地条件,加强党支部建设,提升服务型基层组织水平,切实做到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抓准党建与脱贫攻坚的关系脉络,夯实墩黄村整体脱贫、长远致富的基石。
  同时,工作队还通过入户调研、组织座谈、集中学习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户重拾自我发展产业致富信心,利用产业扶持资金、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等撬动产业发展,进一步激发群众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
  贫困户刘娜在墩黄星创种养专业合作社务工时,萌发了发展产业的想法,但因没有本金、技术,无法实施。得知情况后,驻村工作队与合作社商议,以成本价将大棚租赁给有产业发展意愿但尚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贫困户,不仅能让群众获取参与生产的收入和劳务工资,还便于合作社管理。
  虽然受疫情影响,刘娜种植的第一茬草莓遇到了销售困难,但在驻村工作队和合作社的帮扶下,2000多斤草莓很快就销售完了。
  据了解,这几年,按照“示范带动、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驻村工作队帮助王敏侠、刘娜等4户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在基地租赁大棚或自建大棚种植草莓,年户均增收2万元;帮助叶圣金、康多宝等10户贫困户各出资1万元,集中流转30亩土地,抱团发展大棚黄桃种植,林下套种马铃薯,经济效益可观。此外,从长丰县引进阿根廷奶油南瓜种植,拿出办公经费购买种子和制作包装盒,组织30户贫困户统一育苗、栽植、管理,多渠道联系销售,年户均增收6000余元。党建引领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了从“要我干”向“我要干”的大转变。

  为民办事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早日实现小康梦,驻村工作队不仅在输血与造血功能上加足马力,还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为民办事,大力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以及环境卫生整治。
  工作队深入每一户农户家中倾听民意,为民办事已蔚然成风。帮忙干农活、解答政策、化解矛盾,接地气的工作作风让老百姓切实感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3年来,驻村工作队向省水利厅申请900余万元资金,重点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疏浚沟渠39条20公里,清淤当家塘31座200多亩,护砌渠道13条6公里,新建涵管桥100余座、机井10眼,拆除重建倒虹吸1座、电灌站2座、交通桥1座;争取科技扶贫项目资金,建立“草莓种植技术推广示范点”,预计可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5万元,帮助几十名贫困户发展产业;定期邀请省内科研院所、高校、农业部门专家到村开展理论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训,加强与合肥艳九天、合肥田峰草莓园、合肥三未等农业科技企业在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线上线下销售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截至目前已开展种植、电商等技术培训近20期,培训近400人次。
  墩黄村村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郇继淮表示,现在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关头,他们将努力把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向着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奋勇前进。